第103章 感谢救星毛主席-《小人物闯都市》


    第(2/3)页

    可那年胖墩子已经三十六周岁了,年龄超线了。

    肖银川就立即到公社里专门找到了分管招工的革委会副主任,向他说明了情况。

    那副主任听了肖银川的汇报,连连说道:“开这个口子,我可做不了主。还得书记说了算。要不我跟你一起去找书记说说。”

    于是,利库人就一起找到了公社党委书记,

    “他可是一个能干的副大队长啊。”那书记一听说是胖墩儿,立即用惋惜的语气看着肖银川说道。

    “说实在的,我也舍不得他走。可是我总不能耽误了他一辈子的大事啊。”肖银川用央求的语气说道:“再说,我们提倡做老实人。咱总不能让老实人吃亏啊。”

    “对,像他这样老师能干的人,我们就应该照顾她。”说着话,那书记立即让肖银川回去写一个报告,让他把胖墩子平时的表现写清楚,还让他要写好diǎn。

    然后,有公社负责与县招工办公室联系,并一公社的命名义写申请。大队再特批肖庆斌为“生产标兵”。然后以此名义申请县招工办公室开口子照顾。

    “书记,有你的这句话,我就放心了。”肖银川看着那公社书记感激地说道。

    伺候,果然事情般的非常顺利,从大队,公社到县里,一路绿灯,胖墩子终于在这年的十月一日这一天成了县钢铁厂的一名工人。

    然后,就在肖庆斌当让工人后不久,邻村的一个姓白的姑娘说愿意嫁给他。

    这个白姑娘肖银川见到过,长得挺好看的,可以说是一个百里挑一的美人儿。可能是因为她挑拣的厉害。高不成低不就,结果已经二十九岁了还没有嫁出去。

    尽管胖墩子长相差一diǎn,但因为是工厂的工人了,这个身份就掩盖了长相的缺陷。也算是一俊遮百丑吧!

    当时大队里的人都十分羡慕胖墩子,都这么大岁数了,竟然等来了一个俊俏漂亮的媳妇。

    胖墩子每次回来,都会来肖银川家里说话拉呱,又是竟然到了深更半夜还不肯走。

    到了第二年底,胖墩子的家里添了一个活泼可爱的女儿,胖墩子给她取名“实赵妮儿”,那意思就是要做老实人。

    那一天,整个大队的全体社员们都集中在南大池平整田地。

    吃过早饭,大家伙扛着红旗,背着铁锹,来到了地头。照例先开展田头忆苦思甜和田头批判大会。

    那时候的社员们出工前,都要搞忆苦思甜和批斗会。中间休息的时候,还会开展唱歌比赛获读书读报活动。在夏季抢收抢种的时候,还有田头文艺宣传队。

    这样做不仅能活跃生产气氛,还能激发大家的赶紧和劳动积极性。

    在进行忆苦思甜的时候,第一个站起来的是肖大娘。

    那年,肖大娘虽然只有四十四岁的年纪,但已经显得非常苍老了,头发已经白了一大半。

    她的老家是山东藤县的。

    在日本鬼子打进来的那年春天,听说日本鬼子杀人放火,无恶不作,还特别喜欢糟蹋妇女,她的爹妈就带着全家朝着南边逃来了。

    那年,肖大娘才十三岁,他们刚跑到这里,日本鬼子就从后面追上来了。日本人的飞机就从天上朝地上扔炸弹,把她爹娘和弟弟妹妹都炸死了,只剩下她一个孤苦伶仃的女孩子。

    村里的肖腐子老娘看着这个面黄肌瘦的小女孩十分可怜,就领回家里给儿子做了童养媳。第二年肖大娘十四岁就远方做了夫妻。

    那肖大娘一边说着一边哭着,当她说道爹娘和弟弟妹妹都被日本鬼子的飞机扔炸弹炸死的时候,她已经泣不成声,哭得说不出话来了。

    肖大娘刚一说完,坐在她旁边已经六十四岁的肖腐子立即大声地说道:“我也要说。”

    众人都静静地等着她往下说,厂子里显得十分安静,就连树头上那些一贯十分热闹地知了也停止了鸣叫。

    喝了一口水,肖腐子就开始往下说了:“在‘黑孩娘(肖大娘)’跑返来的那年,我都已经三十三岁了,那是俺还没有腐,因为家里穷,一直都没有娶上媳妇,老娘这才把黑孩娘领回家里给俺做了童养媳。”

    “一九四八年的冬天,到处都在打仗。这回是解放军跟国民党打……农历十月起。俺们每天都能听到隆隆的大炮和机关枪的声音。”

    “在村后的山上,解放军占领南面的山头,国民党的军队占领了北面的山头。两边互相对着攻打,一直打了三天三夜,国民党的军队这才逃跑了。”

    “到十一月底,解放军去的了胜利。国民党军队溃不成军地往西南方向逃跑。当跑过咱们村里的时候,就到处抓年轻力壮的老百姓给他们当挑夫了。结果一下子就被抓走了十五个。”

    “当时,俺也被抓了去,最后就俺一个人跑了回来,其他的几个人都死在了外面。后来才知道还有一个也没有是,在几年从台湾回来。他说被国民党军队夹裹到了台湾后,就一直在台湾当兵,退伍后在莲花开了一个小吃铺。”

    “他证实其他的几个人都是在逃跑的时候被国民党军队开枪打死了。俺是在一天夜里趁着天黑,人们不注意的时候偷偷地跑出来的。那时虽然是在黑夜里,可俺在前面奔跑着,国民党军队就在后面紧追不放。”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