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二章-《红楼之熊孩子贾琮》


    第(2/3)页

    贾琮点点头。

    王熙凤登时有了几分头晕,喊平儿:“又上哪儿闲逛去了,快来搀着我!”

    平儿忙过来扶了她,主仆两个唱戏去了。贾琮本是偷偷溜到后头来的,瞧了几眼热闹又预备偷偷溜会去。因回头张望了一眼,远远的只见林黛玉似笑非笑瞄着他,乃做了个鬼脸。

    凤姐回去就病了,还假意请了个大夫来,只说是产后身子虚又有些劳顿,须得安心静养两三个月。

    果然没几日贾敬就去了。因贾蓉的伤还没好,宁国府那头唯有贾珍在忙活里里外外。京中各位高门显贵都来了人吊唁,极为热闹。

    本来梨香院众人设计了一套颇为完整的方案欲引那牛继姚到人迹罕至之处再下手的,偏事有凑巧,今儿镇国公府里来的就是他!贾琮那会子正躲人群后头打瞌睡,听外人的小幺儿一报名字,登时精神头起来了。他想,择日不如撞日,既然遇到了,就今天吧。遂悄悄溜出去查看方位,终于在会芳园寻到了一株挨着宁荣街的一株大树,趁着四下无人爬上去静静候着。树上无事,替袖箭的箭身上刻下了“复联”二字。

    等了许久,牛继姚终于骑着马慢悠悠的走过斜对面不远处,贾琮不慌不忙将袖箭瞄上他,抬手打出去,不待外头有响动立时溜下树来,假意去上茅房。待他从茅房出来,只见宁国府一片大乱,说是镇国府的牛四爷好端端骑在马上让人施了暗箭。

    不多时五城兵马司的人就来了,查验了半日。因今儿本是宁国府治丧,来的都是有头有脸的人物,也没人跟镇国府有怨,实在没法子查,只得疑心路人与宁国府的下人。像贾琮这样的孩子早就趁乱跑回府里去了,还假意跟贾母说“东府那边忽然死了一个客人,吓得我赶忙跑回来!”贾母十分庆幸宝玉今儿没去。

    蒋家得了仇人已死的信儿,母子二人大哭一场,又依着当晚收到的信将五十万的银票拿茶杯压住搁在花园里的石桌上。次日早上去瞧,果然没了。虽出了二十万的银子,放下心头一件大事,蒋子容倒是豁然开朗了一般。乃拉着他母亲的手道:“如今一下子少了偌大一笔钱财,我竟是不能再胡乱败家了。我虽比不得弟弟有志气,也不能让母亲老无所靠。”遂不再去外头花天酒地,安心打理起产业来。后听人说起官府正在四处打探一个叫“复联”的人,不禁心下暗笑。

    转眼元春出家已经两个月,水月庵渐渐如往常一般,各色不堪都回来了,绿绮早探明诸事,日日回给元春听。

    这一日元春在院中抚琴,有个纨绔可巧在与小姑子偷情,听了极为羡慕,乃打听那院子里是谁。小姑子连连摆手:“你可死了那份心吧!那里住着荣国府的大小姐,哪里瞧得上你!”那纨绔自持潘驴邓小闲,口里应了,心里不住的打主意。一时假意出去转转,围着元春的院子转了数圈,终于忍不住从后头的墙上爬过去。

    元春的院子极小,带的人又多,平素就满满当当的一院子人。那人才爬到墙头探出头来,只见好几个膀大腰圆的婆子盯着他,吓得“哎呦”一声栽了下去。

    这回可了不得,元春一声令下:“拿了!”一群婆子登时涌了出去。那纨绔想逃,偏扭伤了脚跑不动,结结实实的当婆子们按住了。绿绮遂威风凛凛的领着人压了那纨绔去见净虚,又打发人往荣国府报信儿。

    贾琮等人闻讯以为大姐姐需要兵力支援,立时吆喝一声,拉起大群人马浩浩荡荡开往水月庵。等他们到了那儿一瞧,外头捆了三四个男人东倒西歪的,里头有三四个小姑子哭哭啼啼,还有十几个大小姑子在旁垂手而立,净虚早捆在一旁跪着了。元春领着身后一群丫鬟婆子安安稳稳坐在椅子上,简直是个女王!不禁傻了眼:“大姐姐!你都收拾完了还喊我们来做什么?”

    元春抬头瞧着他道:“环儿琮儿你们来的正好。”乃指着净虚道,“这老姑子纵容男子玷污佛门净地,我已拿下了,你们送去官府。”又指着那几个哭哭啼啼的问下头的姑子们,“这几个必是留不得的。还有人想还俗么?”

    这水月庵的姑子多半都与纨绔有染,哪里还有有佛心的?有个小姑子先站了出来,后头又陆陆续续的站出来几个,最后竟唯余下了一个年逾四十的姑子并一个十□□岁的小姑子。

    元春又看着她两个兄弟:“这些姑子也都还俗。”乃向那小姑子道,“智清,你也有几个相好的,当真不还俗么?”

    那个叫智清忙跪下哭道:“大姑娘明察秋毫,只是我知道他们不过是来咱们庵堂找乐子罢了。我父母本来便是养不起我才送我来庵里的。我们哪里就愿意跟他们……了?因为……可以少做些活罢了。若是还俗了,家里依然养不起我,嫁人恐怕嫁不到什么好人家,可怎么活呢。”

    元春摇头道:“你若没有向佛之心,又何须穿这一身淄衣。随意去寻个活计也好。”

    贾琮插嘴道:“既然在这里做活也是做活,在外头做活也是做活,去外头做活岂非是一样的?”他忍了忍,还是没忍住,说,“其实你们这个偷情跟怡红院的许多娘子没什么分别。要卖不如去那里卖,还能赚钱……”

    话音未落,元春喝了一声:“放肆!”

    贾琮做了个鬼脸。

    元春又问:“这水月庵今后只留吃斋念佛的姑子,清苦的紧,许多活儿都要做的,你可想好了?”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