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4章:寫的好-《逍遙小儒仙》


    第(3/3)页

    “敢問詩人為何如此苦悶?”

    楊宣的語調變得低沉起來,環顧四周,“這位文宗說了,因為白鹿書院近日來的風波陰霾。”

    “從龍門大比開始,一直到七月,白鹿書院始終處于弱勢,所以詩人苦悶壓抑。”

    “這一點,諸位想必都已感同身受。”

    眾人皆是點頭。

    苦悶壓抑,這不正是大家最近這段時日的寫照嗎?

    楊宣繼續往下讀,

    “‘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緊承‘心茫然’,正面寫‘行路難’。”

    “詩人用‘冰塞川’、‘雪滿山’象征道路上的艱難險阻。”

    “白鹿書院曾經輝煌無比,而今卻淪落至此,被三大書院和國子監壓制,這不正像是遇到了冰塞黃河、雪滿太行?”

    “但,太白從始至終都不是那種軟弱的性格,從‘拔劍四顧’開始,就表示著不甘消沉,而要繼續追求。”

    “‘閑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詩人在心境茫然之中,忽然想到同樣在人生前半途并不順利,而最后終于大有作為的兩位圣人。”

    “一位是姜尚姜圣,九十歲在磻溪釣魚,得遇文王;一位是伊尹伊圣,在受商湯聘前,曾夢見自己乘舟繞日月而過。”

    “想到了這兩位圣人的經歷,又給詩人增加了無窮信心。”

    楊宣讀到這里,幾乎飽含熱淚,心中極度壓抑的心情,要在這一刻宣泄出來,

    “‘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太白的思緒回到眼前的現實中來,又再一次感到人生道路的艱難。”

    “筵席上瞻望前程,只覺前路崎嶇,歧途甚多,不知道要走的路,究竟在哪里。這又何嘗只是太白?更代表了整個白鹿書院。”

    “這是感情在尖銳復雜的矛盾中再一次回旋。但倔強而又自信的太白,決不愿在宴席上表現自己的氣餒。”

    “他那種積極用世的強大氣魄,終于使他再次擺脫了歧路彷徨的苦悶,喊出了充滿信心與展望的,足以名垂千古的名句。”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他相信盡管前路障礙重重,但仍能乘長風破萬里浪,掛上云帆,橫渡滄海,到達理想的彼岸……”

    整個一樓爆發出熱烈的掌聲,所有學子都在高聲叫好,一個個拍的手掌通紅,也不愿停下。

    好一句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

    一掃所有陰霾陰云!

    楊宣頓了頓,

    “這首詩一共十四句,八十二個字,在七言歌行中只能算是短篇,但它滌蕩縱橫,大有長篇的氣勢格局。”

    “其重要的原因之一,就在于它百步九折地揭示了詩人感情的激蕩起伏、復雜變化。”

    “詩的開頭,‘金樽美酒’,‘玉盤珍羞’,讓人感覺似乎是一個歡樂的宴會,但緊接著‘停杯投箸’、‘拔劍四顧’兩個細節,就顯示了感情波濤的強烈沖擊。”

    “中間四句,剛剛慨嘆‘冰塞川’、‘雪滿山’,又恍然神游千載之上,仿佛看到了姜圣、伊圣由微賤而忽然得到君主重用。”

    “詩人的心理,急遽變化交替。接著一句節奏短促、跳躍,完全是急切不安狀態下的內心獨白,傳達出進退失據,而又要繼續探索追求的復雜心理。”

    “結尾二句,經過前面的反復回旋以后,境界頓開,唱出了高昂樂觀的氣魄,堅信自己的理想抱負總有實現的一天。”

    “相信白鹿書院也會和太白一樣,直掛云帆長風破浪!”

    最后一句讀完,李長安能夠明顯感受到整個一樓的氣勢為之一凝。

    好似之前還處于游離狀態,但現在卻找到了目標和主心骨。

    安南靠過來,手臂搭在李長安的肩膀上,“李兄,寫得好。”

    一縷幽香不由分說鉆進了李長安的鼻間,讓李長安渾身僵直。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