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一个晚上不注意,佟瀚邦居然一夜之间修复倒塌的城墙。 于是攻守战再次开始,这的攻守战非常惨烈,塔山将士伤亡超过千人,建奴伤亡超过三千人。 不过建奴伤亡的基本都是阿哈和旗丁,还有部分汉军。 而真正蒙军和正白旗满洲兵,基本没有什么损失…… 一个三千守军的城,在一万多正白旗攻击下坚持三之久。 佟瀚邦和他麾下已经拼尽全力,若大明援军再不来支援,塔山可能会沦陷。 要知道现在情况和历史上已经有很大不同,建奴拥有更多更猛的火炮。 由于明史建奴修,他们故意忽略掉很多大明无名英雄。 对那些战绩赫赫的无名英雄要么一笔带过,要么直接略过不提,这是对英雄的羞辱。 塔山守将佟翰邦将军,绝对算一个真正的无名英雄。 若不是朝鲜有人记录下塔山将士悲壮一幕,他们将永远被历史遗忘。 在明末的松锦大战中,蓟辽总督洪承畴降清,总兵王朴、顺巡抚杨绳武等高官畏死。 可有这么一个人,他官位不高,却誓死不降,最后引爆炸药,与建奴同归于尽,壮烈殉国。 他就是被清人诋毁,沉于青史的佟翰邦将军。 崇祯十五年二月二十八日,洪承畴镇守的松山沦陷。 三月八日,镇守锦州的祖大寿降清。 当松山锦州的大部分城池已陷入敌手时,塔山这座城,如大海中的一叶舟,随时会被风浪吞没。 塔山守将佟翰邦将军自知塔山终将不保,于是召集军民,对他们: “吾士卒死伤殆尽,而粮食且匮,吾等知朝亡矣。吾义不生而辱,必先自刎!” 全城军民听了佟将军的悲愤之语,无不泪流满面。所有人中无一人提出投降清军,苟全性命。 大家决定: “虽必死,但死也不降,死也要和建奴一起死!” 于是又经过了一个月的浴血抵抗之后,塔山到了最后的时刻。 四月初八,建奴再次利用红衣大炮对塔城进行猛烈炮轰。 塔城守军在佟翰邦地指挥下,顽强地和建奴互射火炮,佟翰邦还指挥弓箭手弯弓搭箭,射杀建奴炮手十多人。 但寡不敌众,没有援兵的塔城,还是被建奴轰塌了西城墙。 佟翰邦知道塔城的最后时刻到来了。他一边派人出城到建奴营地假装投降,一边指挥残存的军民在城内各处埋好预存的炸药。 这边围困塔城的建奴一听佟翰邦要投降,不疑有他,清军将领点齐军队,喜滋滋地跟随使者进城准备接管塔城。 谁知,进城之后,佟翰邦命人关闭城门,率领残军与建奴进行了殊死的战斗。 最后点燃早已埋好的炸药,霎时,山崩地裂,整个塔城被炸成了废墟,佟翰邦和数千军民与进城的建奴同归于尽。 比起名留史书的高官才子,如狼狈投降的洪承畴,因水太冷而不愿殉国的钱谦益,这些无名辈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践行着对国家的忠诚。 可是,如此悲壮的历史却被建奴故意抹去了,作为胜利者,建奴在修史书时,对塔山战役寥寥数语,颠倒黑白——清军先以红衣大炮毁城,然后顺利攻入城内,尽杀七千守城明军…… 皇太极敕谕朝鲜国王以及敕谕蒙古诸部,大体也是这样: “以红衣炮击毁塔山城,我兵无梯登城,于城圮处攻入,将城中官兵尽行杀之。” 如果没有一批正直的朝鲜使臣,后人可能真会被清代的史书蒙骗,认为明末的将领不是胆投降,就是懦弱无能。 1651年,朝鲜麟坪大君李渲出使北京,路过塔山遗址时,这样写到: “北塞兵尘起,边烽月晕时。寒胡骑合,日暮鼓声迟。世事嗟何及,孤城竟不支。人人皆死节,定不愧羌儿。” 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出明军的英勇抵抗,并不像建奴所的那么不堪。 1652年,朝鲜使臣申濡在出使路途中,也写了一首长诗《塔山堡歌》。 在这首长诗中他详细介绍了塔山战役的经过,为后人揭开了塔山战役的真面目。 才能使后人了解到驻守塔山的明军是多么的英勇无畏,让后人肃然起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