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2章 皇商们的屈服-《我给爷爷哭坟,朱元璋你激动啥?》


    第(2/3)页

    至于在明末大名鼎鼎到把大明都给卖了的晋商,这时候虽然已经因为“开中法”,作为军粮运输的最后一站而发家,甚至为了降低成本直接本地开垦荒田种粮食当军粮而成了大地主,但这个商帮的影响力,还仅限于北方,在京城并没有什么影响力。

    今天来参加宴会的这些人,主要就是经营两淮盐场食盐转运的淮商,以及浙商、徽商,粤商只有一人。

    宴席开始,朱雄英端坐于上首,目光如炬地扫视着在场的每一位富商,富商们没人敢面对他的目光,都垂下了头。

    宴无好宴,而朱雄英也不打算跟这些喜欢讨价还价的富商多客套些什么,而是选择了直接以势压人。

    “诸位,”朱雄英开口,声音洪亮而坚定,“如今京城商业颇为繁荣,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朱雄英把要求他们主动帮助应天府衙对京城筛查和建立行会制度说了一遍,这一点并不新鲜,随着水运行会的成立,京城里这些消息灵通的商人们,已经清楚迟早会有这么一天了,而圣孙的态度对于他们来说其实是好事,因为行业筛查这件工作虽然纷繁复杂,但同时也掌握着对于行业本身来说相当大的权力,譬如行会里的领导者谁上谁不上,这就都是很有说法的事情。

    而且行会登记这件事情,也确实是属于大势所趋,此前各地官府就多次革除私充行头,行帮在官府备案,同业同帮推举的行首就得到官府认可,反之若未经同业认可,或借端科敛或意在阻工把持,便是私立行头,官府一概禁革,譬如苏州府的木业、裘业、烛业、烟业、宋锦业;松江府的烛业、棉纺织业;杭州府的丝织业,这些地方官府都曾有过革除私立行头之举,如今在京城正式的、大规模的进行行会登记并不奇怪。

    实际上商人们是很希望得到官府认可与保护的,为什么各地商帮都喜欢在京城建立会馆、购买房产、置立义冢、专建码头,目的就是在官府登记备案,来获得官府的认可,以确认其所有权,这样有纠纷的时候一方面是能说的清楚,另一方面则是能跟官府搭上一条线。

    所以,圣孙显然是尊重他们在某些行业的主导权,才会将这件事情交由他们协助应天府衙去一起办理,而这对双方来讲都好,如果没有圣孙这句话,他们还得给应天府里面单独去行贿和扯皮,到时候有可能爆发的冲突更多。

    不过接下来朱雄英的话,可就让这些富商巨贾有些如坐针毡了。

    “除了刚才说的主动建立行会登记制度,对你们经营的各行各业也需要进行规范管理,各家需要主动提供涉及经营的全部行业和产业的名单,其中既包括在名下的,也包括实际控制的,到时候交由锦衣卫核实。”

    朱雄英的话音一落,宴会厅内顿时鸦雀无声,富商们面面相觑有的面露忧色,有的则神情复杂,他们都知道这位圣孙殿下的话意味着什么.这是直接要让他们在朝廷面前没有任何秘密可言!

    而且,要名单干什么?难道真的是为了看看他们的产业,看看小秘密吗?不,在这些富商巨贾眼中,这就是让他们自己提供一份自己身上的心肝脾肺骨肉能做成什么菜的菜单!

    可是,他们已经没有多少选择的余地了。

    朱雄英借口出恭,先走了出去,袁忠彻示意他们可以短暂商讨,过了好长一会儿,朱雄英才回来。

    袁忠彻跟他们说了一些事情,富商巨贾们也已经讨论出了结果,江元作为皇商代表,此时第一个站出来表态:“虞王殿下的提议,臣认为十分有必要,江家一直是在各行各业公平竞争的,愿意响应殿下的号召,主动建立行会登记制度,并提交江家所有涉及经营产业的名单。”

    沈旺也颤声说道:“沈家也支持圣孙的决定。”

    随着两位德高望重的老人的表态,其他富商也开始纷纷附和,尽管有些人心中仍有不满,但在圣孙殿下的威仪和两位最有话语权的老人的带头下,他们也不得不接受这个决定。

    朱雄英看着眼前的场景,商人们都是最懂利害关系的,并没有做出什么不理智的举动,这让他很满意。

    接下来的宴会,这些富商哪怕面对袁宅准备的美味佳肴,也显得有些味同嚼蜡了。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