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吴氏学堂-《明末之成王败寇》
第(2/3)页
能够被称呼为读书人,至少是通过了县试和府试的童生,所谓有功名的读书人,就是通过了县试、府试和院试的秀才,通过了乡试的为举人,通过了会试和殿试的则是两榜进士。
两榜进士的地位最为尊贵。
马鞍山村距离县城很近,却没有学堂,这并不是奇怪的事情,整个的米脂县,学堂的数目也是少得可怜。
出现这样的情况,是因为大明南北两地在教育方面存在巨大的差距,南方占据绝对优势,北方处于绝对劣势。
首先,从读书人的数目方面,南北差距巨大,南方学风很盛,读书人数量多,北方条件艰苦,大部分人都是为了生存苦苦拼搏,没有读书条件,读书人数远不及南方,其次,从学识方面来说,南方远强于北方,若是要做确切的比较,南直隶的秀才,到北方参加乡试,百分之百中举,北方乡试高中的举人,到南方参加乡试,恐怕连副榜都上不了,最后,从整体学识方面来说,南方明显强于北方。
南北榜之争,明朝初年就出现了,为了平衡南方、北方和中部,科举考试录取榜就分为了南北榜,南方、北方和中部的读书人各自按照名额录取。
不这样规定,恐怕北方出不来两榜进士。
越是落后的东西,越是得不到重视,南方每个村有好多的学堂,而北方好多村都没有一所学堂,这学识方面的差距,也就越来越大了。
延安府各地,这些年接连遭遇到灾荒,老百姓和农户都要活不下去了,士大夫也好不到哪里去,谁还有钱粮拿出来办学堂,以前有的学堂都关闭好多。
“我知道,我准备送你到县城的吴氏学堂去读书。”
“爹,家里没有那么多钱粮,我要是去读书了,娘和大妹小妹怎么办。”
“这你不用操心,我有办法应付,村子周边的环境很不好,我想让你寄学。。。”
吴帆徽险些站起身来,到吴氏学堂读书本就要不少钱粮,还要寄学,岂不是要更多的消耗。所谓寄学,就是吃住都在学堂里面,不用每天来回奔波。
看样子家里的情况的确是不错的。
“爹都这样说了,我没有什么意见,只是我入门有些晚,也不知道能不能读出来。”
“帆徽,读书的事情,我没有资格说话,一切都要靠你自身,秋收前后,吴氏学堂就要开课,这两天你准备一下,三天之后我们出发,到县城去。”
吴庆超准备站起身的时候,吴帆徽忽然开口。
“爹,这吴氏学堂是什么情况,是谁办的。。。”
“该问的就问,不该问的不要多说,到学堂去读书之后,也一定要记住这点,不要随便去打听什么事情,好好读书就是了。”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