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思索-《明末之成王败寇》


    第(2/3)页

    要知道明初的时候,商贾家中的子弟,根本就不准参加科举考试。

    利益勾结产生的后果,就是寒门难出学子。

    遗憾的是,吴帆徽现在就是标准的寒门子弟,他想要出头,困难重重。

    换做明朝其他的时代,这倒也不是最大的问题,反正吴帆徽相信,凭着自身的本事,迟早是能够进入朝廷之中做官的,到时候充分施展自身的能力,过上悠闲富足的生活,还是可以的,可惜他的运气不好,穿越到了崇祯年间,还有十七年的时间,就将发生一场足以影响所有人的巨变,这场巨大的变化,吴帆徽根本无法躲避。

    明朝的灭亡让吴帆徽痛心,清朝对南北大地的统治,让吴帆徽愤怒,正是因为清王朝的闭关锁国,固步自封,导致一个强盛的、长久以来站立在世界巅峰的东方,一步步的沦落,最终积贫积弱,任人宰割,无数的后代承受了这个惨痛的结果,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这种影响几百年之后依旧存在。

    可惜的是,如今的吴帆徽,明知道这一切都将发生,却想不到办法去改变,如今的他,无钱无权,就算是县衙之中一个微不足道的吏员,都可以收拾他。

    以为穿越了,带着金手指就可以决定一切,那是过于的幼稚了。

    吴帆徽不是没有努力,进入学堂的第一天,他就背出了《百家姓》前面的一百个姓,这样的本事可谓是骇人的,甚至可能引发意想不到的灾难。

    可是吴帆徽必须这样做,他没有其他的选择,按部就班的读书是不行的,时间上面来不及,要是不能够很快的崭露头角,引发况先生的关注,他难以有未来。

    大明科举考试,包括县试、府试、院试、乡试、会试和殿试,足足六场考试,一次比一次困难,县试和府试是最底层的考试,分别由府州县主官主持,每年都要进行,通过之后不过是童生,院试同样算是基层的考试,由各省的学道主持,每年都要进行,通过了也就是一个酸腐的穷秀才,不可能有什么前途,只有通过了乡试,考中举人,才算是真正的出头了。

    乡试、会试和殿试,三年才有一次机会,一旦不能够考中,那就要继续等三年的时间。

    科举考试是连续性的,也就是说有了童生的资格,才能够参加院试,有了秀才的资格,才能够参加乡试,有了举人的资格,才能够参加会试,有了贡生的资格,才能够参加殿试。

    有了两榜进士的资格,才能够真正的做大官。

    没有谁能够投机取巧,必须一步步来,这一点大明朝廷倒是坚持的很不错。

    从年龄上面来说,穿越的吴帆徽不过十三岁,下一次的乡试在崇祯三年,到那个时候他也就是十五岁,能够考中举人,怕是会产生巨大轰动,甚至就是到崇祯六年参加乡试,十七岁的时候考中举人,一样是轰动的。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