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第一天行军-《三国之赤色黎明》


    第(2/3)页

    古代通信落后,两军交战为了指挥调度,往往需要通过传令兵来完成。

    只是两军交战声势如虹,就算传令兵嗓门大,也未必能够把军令及时传达。尤其若是传达得慢了,有时候就会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如今有什么命令第一时间下达,下面的中层军官都有本部的呼叫机,第一时间了解命令内容,第一时间下达到更下层,操控军队就容易了许多。甚至反应度,也远远越了这个时代的军队。

    自治区建立已经四年,从第三年开始,由于高产作物的普及,使得自治区周围的百姓都有受惠。久而久之他们对自治区也就有了好感,得知是自治区的军队北上讨贼,不说夹道欢迎,基本的善意还是有的。

    李煜只是担心这样会影响到军队的行军度,所以并没有让他们出来。当然,怕引起什么不必要的误会,也是关键。正常行军的时候,突然出现一群人朝着自己过来,这可是很容易引起误会的,运气不好还会造成百姓的伤亡。

    好在大家都能按照李煜的指示,不要随便离开村子,除非李煜觉得天色已晚,必须要暂时投宿休息一下,否则一般不会直接从村子之中穿过去,免得惊扰地方。

    这个举动也进一步得到了百姓的好感,毕竟这样的军队很少,以前见过的军队可没有那么客气的。一时间在当地,也算是博取了一个‘仁义’之名。

    有了斥候在前面提前知会,收集船只都变得快了许多,到大军抵达的时候,船只已经收集完毕。在李煜的指挥下,只有五百人的工兵第一时间进行工程建设,不到半个时辰就完成了浮桥的搭设。这是一个三米宽的浮桥,再加上是长江枯水期,是故浮桥非常的平稳。

    大军迅过桥,之后这座浮桥就暂时保留了下来,作为后续粮食运输所用。作为补偿,这些船只按照市场价上涨三成,支付给那些船家。

    这笔钱足够他们购买一艘更好的新船,多出来的部分刚好作为他们的误工费。船家们自然是非常乐意,拿到钱也不忘记感谢一番。

    按照以前的情况,这将近百里的路程,至少也要走两天左右才能走到。尤其是吴越之地多山多林,不适合大规模行军,会进一步减缓行军度。

    然而如今,这一天不到的时间,他们就已经渡过了长江,这在当时简直就是一个奇迹。大家其实都清楚,这是呼叫机的应用,还有工兵的作用。不得不说这种专门修桥铺路的部队,居然还有如此神奇的作用。

    在近代和现代史,工兵的主要作用还是挖战壕、布置铁丝网,甚至是挖防炮洞什么的。但是在古代,道路情况非常糟糕的情况下,工兵的作用就显得非常突出。配合斥候进行侦查,使得他们可以有恃无恐的进行工作,遇到敌情,则躲入后军之中。

    必要的时候,他们还会进行战斗,他们手中的工兵铲,是自治区的新明,没有那么多的功能,刨、铲和砍这三个功能还是可以做到的,完全可以作为单兵武器使用。

    “就地安营,斥候依然维持在五里范围内进行侦查,不要给敌人可趁之机,哪怕他们是一群刚刚拿起武器的百姓!”李煜看了看天色,然后高呼道。

    “喏!”下面的校官们纷纷应和,并且安排了下去。

    还没必有安营扎寨,由于第二天就要行军,所以只是简单安排了一下各军的休息区域就好。行军状态下根本不需要扎营,只有要长期对峙或者据守的时候才有这个必要。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