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4章迁都-《重生之大明帝国》


    第(2/3)页

    一路上折腾的腰酸背痛腿抽筋,身体都被掏空了一样,积攒了一年多的洪荒之力也没有了释放的心思。

    睡了一宿之后,朱厚照终于算是想清楚了其中的关键。说到底就是四个字交通不便。哪怕是有驿路有水路,面对这么大的国土面积,往来还是力不从心。

    两次大战之后,鞑靼人损兵折将,虽然小王子依旧没有死,但已经成不了气候,只要时机成熟之后,朱厚照随时可以挥兵北上,将茫茫的大草原给重新掌握在大明的手中。

    而随着大明的战略中心逐步向南方倾斜之后,先帝太宗皇帝以天子守国门的思想明显已经不能满足现状。

    总而言之,就是大明的经济政治中心已经不适合在北京城那个偏僻而荒凉的地方。

    大明的国门已经不再北方广袤的土地上,而是到了南方更为广袤的海洋上。

    迁都!朱厚照作出了艰难的抉择,将大明的都城在两百年之后再次迁到金陵去,让那个水路丰富的陪都再次成为政治中心。

    这样的抉择无疑是艰难的。想当初朱棣为了将京城从金陵迁往北京动用了多么大的努力,朱厚照并不知道。

    但是他知道这样的决定将会受到多么大的阻碍,那些在朝堂上打工的读书人将会怎样的阻挠。

    大明是中华数千年历史上的一个奇葩,汉唐的时候有两个都城,东都洛阳,西都长安,帝王家闲着无聊的时候就两个地方换着主,已经是足够奇葩的事情了。

    但是到了老朱家开公司的时候,整个华夏上的土地呼呼啦啦的一下子就冒出了三个都城,正儿八经的京城北京,这里面待得都是手握实权的六部大臣,三公九卿。

    而金陵作为老牌都城,在太宗皇帝迁都之后已经流落成为二线城市,许多在政治漩涡中落败的而且在无回天之力的刘部官员往往都在金陵城留遛鸟养老。

    还有一个就是朱元璋的龙兴之地,地处安徽腹地到二十一世纪还是穷的一塌糊涂的凤阳。凤阳这个地方同样也是大明王朝的都城,然后没有六部,没有公卿,有的只是各种各样的太监,守陵的,扫地的,种树的,还有提着空鸟笼子遛弯的……

    说实话,凤阳真是个龙兴之地,大明太祖在这里出生长大成就宏图霸业,结果终大明一朝,凤阳也没见得到什么好处,只流传着一句绕口令: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是个好地方。自从出了朱皇帝,十年到有九年荒……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