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五章 鏖战-《大明1630》


    第(2/3)页

    熟悉的声音在耳边响起,说话的便是昨天建议全军休整的王参将,他虽然是武将,却起了个颇有文人气的名字“王安世”。在宁夏后卫那边任职,刘成看他对于蒙古人惯用的战术十分熟悉,便将其留在身边。刘成点了点头。顺着王参将手指的方向望去,只见敌阵的两侧冲出几股骑兵,每股也不过两三百骑,这些骑兵并没有直接冲击明军的战地,而是在射程的边缘来回游动,还有一些人跳下战马,将一些东西丢弃在地上。刘成有些疑惑的问道:“王参将,鞑子这是在干什么?”

    “禀告大人,若是末将没有猜错的话,鞑子应该是准备放火!”王参将毕恭毕敬的答道。

    “放火?”刘成疑惑的问道:“这里也没有什么东西可烧,他们放火作甚?”

    “大人请恕罪,末将方才其实说的有点不对,应该说是纵烟!”王参将笑道:“这是鞑子常用的一种法子,大明军步兵多,骑兵少,所以与鞑骑交战时往往会据高地而守,而鞑子则在上风口,将柴草与牛羊马的粪便堆积起来,纵火焚烧,以烟熏烤我军将士,由于草原上乏水,士卒多有眼睛被迷的,不过这次鞑骑是白费力气了。”

    “为何这般说?”

    “其实对付这招很简单,只需用布沾水蒙住口鼻即可,可惜高处往往乏水,将士们喝的水尚且不够,是以鞑虏常能得逞。大人有先见之明,背河列阵,鞑子就算把草原上烧光了,也伤不得我军分毫!”

    “原来如此!”刘成不由得哑然失笑,兵法云“计莫毒于断粮。”可实际上断水比断粮可毒多了,毕竟士兵身上一般都带有几天的食物,再杀马与牲口,撑上个十天半月也不稀奇,而人离了水两天都撑不下去,牲口更是不堪,一支大军没有水源,一天就不战自溃是司空见惯的事情。游牧民族的骑兵甲不坚、兵不利,人口数量更没法和农耕民族比,唯一的长处就是机动能力强,补给容易,能够在火器出现前与农耕民族杀的旗鼓相当,凭借就是在补给战上点了满分,各种切断敌人补给线的招数可谓是层出不穷,几千年来也不知道多少名将在这点上栽了跟斗。

    “传令下去,每个哨都准备一桶清水,以备烟熏!”刘成立即发出号令,果然如那王参将所预料的,在明军阵前升起了数百道烟柱,在西风的吹拂向明军涌来,早有准备的明军士卒用浸透了清水的衣襟裹住自己的口鼻,匍匐在地上。

    这时从蒙古人的军阵上传来一阵号角声,随即响起了一片战鼓声,站在土丘上的刘成透过稀薄的烟雾看见一名骑士手持顶端有白色毛发装饰的长矛走出行列,猛地向下一劈,数十面军旗也随之指向前方,蒙古人的骑队开始缓慢的向前移动了。

    在明军与蒙古人之间的战场上本是一片丰饶的麦田,此时早已收割完毕,只留下枯干的秸秆。此时整片田野都是空荡荡的,毫无一点生气。河岸边的白杨树上栖息着一个个黑点,那是成群的乌鸦,这些不祥的鸟儿在静静的等待着盛宴的开始。

    此时一阵旋风吹过,将烟雾吹散了许多,位于土丘间鞍部的明军士兵们看到了正在向己方靠近的蒙古人,军官们大声呵斥着士兵,将他们赶上土垒。田野上旋风待其一片片枯干的秸秆,将他们吹到蒙古人的眼里,这时小丘上响起了一片号角声,随即土垒上便闪过一片红光。明军开火了。

    也许是被蒙古人的威势所惊慑住了的缘故,明军的射手们开火的时机早了一些,蒙古人骑队的行列只有很少的几个人被击中落马,他们的空缺很快就被后继者所填补,这些矫健的骑士们上半身伏在马背上,挥舞着手中的武器,他们胯下的伙伴们也仿佛感觉到了主人的心情,伸长脖子,垂下双耳。加快了速度。战马从慢步变为快步,从快步变为奔驰,在无数只马蹄的践踏下,大地都开始呻吟、战栗。蒙古人高呼着“呼图克图、呼图克图!”。千万人的胸膛发出一个声音,仿佛雷鸣一般。

    很难判断双方的第一波交锋是在具体哪个地点打响的,由于时间仓促的缘故,明军的战壕挖掘的宽度并不足以阻挡蒙古人的骑队。许多骑士勇猛的越过战壕,主人就从马背上跳了下来,向土垒上冲去。而其余的骑兵则在壕沟的外侧,有的用弓箭和投矛攻击栅栏后面的守兵,有的投出勾爪和套索,企图将栅栏拉倒,而用土垒后面的守兵也拼死反击,他们用弓箭、火器还击,对于土垒下的敌人,则用四米长的长枪刺杀。由于骑马的缘故,土垒下大部分蒙古人没有长枪,而普遍使用手盾、弯刀、骨朵一类的短兵器,处于被动挨打的状态,但这些勇敢的骑士并没有后退,而是用抓住枪杆,企图将其夺下来反刺土垒上的守兵。

    “鞑子果然彪悍!”土丘上的刘成看的清楚,不由得咋舌道。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