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消息传来,后金来袭-《重生之我为崇祯》


    第(2/3)页

    “原来是后金兵临城下,他娘的,老子刚来就不得安生,看来这皇帝的位子还真是不好做。后金虎狼之师直逼京师,看来所谓的北京保卫战即将就要打响,咦,对了袁崇焕好像也就是这一年下了大狱。”

    朱建暗自揣测道。

    不过那种自毁长城的事他朱建绝不会干,纵使这一战袁崇焕指挥却是错失战机,但其毕竟是大明辽东战场上的扛鼎之才。

    他要保住袁崇焕此人!

    “承恩,将加急文书取给朕看看。”

    朱建笑了笑看着面前那个略显有些不知所措的奴才道,历史上的此人正是一同陪着崇祯‘自挂东南枝’唯一的人,即使是后世而来,对于这般忠心不二的人,朱建自然是充满好感,哪怕他只是一个宦官。对于这个突如其来的笑容,王承恩明显有些震撼,手却是微微抖了抖。

    所谓‘伴君如伴虎’。

    王承恩不止一遍听着前辈向自己诉说,哪怕作为宦官权势再大,没有帝王的支持,那也只能是口中楼阁,算不得数。

    而几年前的大太监魏忠贤便是最好的例子。

    前朝之时,魏忠贤可谓权利炙手可热,一手足以擎天,身边更是‘五虎’、‘五彪’、‘十狗’之流,爪牙遍布朝野。

    可是那又怎样,还不是被当朝主子一招就给灭了。

    如今的陛下在王承恩的眼里,那就是猜忌、多疑的主,冷血的很,若不然也不会这般快平了阉祸。

    自从即位以来,自家皇帝那是无时无刻不在忙乎国事,整天忧心忡忡,让人看不懂,摸不透,就是连侍奉四朝的曹大人那也是不明白,对人总是一副冷冰冰的模样,让人靠近都有些慎得慌。

    但是就在近日,皇帝竟是对自己笑了,那笑意王承恩自从侍奉主子以来竟是从未看到过,因为在那笑脸之中王承恩恍若看到了的是一种宽慰。

    难道自家主子转了性子不成?

    此刻却是容不得王承恩有半点思索,自家主子可是还等着他将加急递上去。

    “陛下,您请。”

    上前一步,王承恩却是将手中的加急文书递了前去。

    王承恩的举动朱建却是看在眼里,却是一笑置之。

    历史上的崇祯本就猜忌、多疑,更是冷血残暴,而近日会心一笑引得内侍有这般反应那也是预料之中,只不过略微的细节还是让朱建有些揪心。

    他怎么也想不到,一个平常不过的笑意竟是引得一个亲近内侍这般惶恐,那么对于那些朝臣们,他们又会有怎般的反应,却是让人不敢想象。

    “难怪崇祯一朝换相五十余人!”

    朱建却是心中叹道。

    区区十数载,换相竟达五十余人,却还叹无人可用,试问李标、钱龙锡、刘鸿训哪一个不是宰辅之才,孙传庭、卢象升、袁崇焕等等哪个不是良将之佐,可是杀的杀,贬的贬,本就是亡国之象,而又此般作为又谈何振兴大明!

    “合该此人亡国矣!”

    朱建为之叹道,只不过既然如今执掌大明的是自己,那么崇祯的错误,在朱建自己看来,他定不愿意去重蹈覆辙。

    何况他本就不是那般猜忌心过重之人,‘疑人不用,用人不疑’,这是他的准则。

    前世那般,今生依旧如此。

    接过信函,朱建并未急于打开,事情不急于这一时,有些事情相比之下更为重要,那就是召集阁部大臣,疏通疏通。

    当然这其中原因,其一则是朱建明白,一人之力,不如众人之谋。连老祖宗都说过——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后金之事十万火急,朱建却是需要个人为他出谋划策,而阁部自然是最佳的选择,毕竟在朱建的记忆里那些个阁臣们虽说比不过诸葛亮,却也非等闲之辈。

    这其二嘛,主要是朱建初来乍到,虽说融合了崇祯些许记忆,不过还是需要混个脸熟的,而想要和朝臣混个脸熟,这首当其中的自然是大明朝的‘宰辅们’——大明阁部诸臣。

    想及此处,朱建却是吩咐下去。

    “曹公公,你等先下去吧!这些日子也辛苦尔等了,另外宣朕口谕,宣诸内阁学士乾清宫议事,承恩,此事就你亲自去办。”

    “是,陛下,奴才这就去。”

    王承恩一声应允,却是退下,而就在此时,朱建却是发现一旁的曹化淳似乎有些迟疑之色,看上去却是有甚难言之隐。

    “曹公公却是身体不是否?”

    朱建是个聪明人,自然不会问的那般直白,既然曹化淳难以出口,想来也不会是什么小事,或者说不是什么好事。

    “陛下,老奴我。”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