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一十章 奇怪胶着-《中华逸史》
第(2/3)页
他的声音特别响亮,全场顿时安静下来,所有的目光齐射向他。“刘参谋!快坐下,这里那有你说话的份!”白文中大感突然,见是本团团部的作战参谋刘温力,赶紧阻止。刘温力是他今次开会带来的笔记参谋,这种团部主官以上级别的军事会议,根本轮不上他这小小的上尉参谋来发言。
见刘温力严肃郑重模样,谢海天与李文盛均阻止白文中,道:“让他说说!看他有什么好建议!”
刘温力走上前,激动道:“师长!我们千万不能突围!若此时突围正中清军之计!”他的这一番大胆举动,也是内心激烈斗争了许久才做出的,现在确实到了生死决择关头,容不得他再迟疑。
谢海天色变,他现在最怕的便是提中计之事,连番的失算,已严重摧毁他的自信心。其它人觉得刘温力危言耸听,不以为然,李文盛剑眉拧竖,问:“此话怎么讲?”
刘温力指着外面渐渐稀落的枪声道:“清军炮击之后,以为我师已遭受毁灭性打击,本欲一鼓作气吃掉我们!可出乎其意料,我师顽强,寸士必争,清军损失惨重,屡攻无效,便又放弃了强攻的念头。你们听!外面清军的进攻不是势弱很多了吗?这便是清军故施的示弱之计,可能清军还故意放出一条通道,让我师可以轻易出城呢!但迨我师出至城外,他们再于野地围歼我们,便容易多了!”
有些人开始信服,李文盛点点头,赞许道:“刘参谋言之有理,依程启龙的诡计多端,老谋深算,此举很有可能!”
谢海天也被说得犹豫起来。“报告!”外面足音跫然,第17师师部一个瘦高的作战参谋进来。
“什么事?”谢海天蹙眉,他不高兴开会时被人打扰。
“外面清军的第三轮进攻已退,我师第0团顺势推进,已夺下南城门!”作战参谋简明扼要报告。
“知道了!你先下去吧!”谢海天吩咐。
刚还在推测来着,现在却成事实了,显然以清军目前之实力,不可能让第0团轻松攻下南城门,大家讶然望向刘温力,谢海天来了兴趣,问:“依刘参谋之意,我们应怎么做?”
料敌的准确,给了刘温力很大的信心,没有了先初的那份忐忑不安,他大声道:“我建议依李文盛政委的之意,固守待援!”
第50团团参谋长柳中度反问:“如清军倾全力进攻,或是步步推进用火炮覆盖炮击,不一样会令我军全军覆没吗?这只是时间上稍稍拖缓了一天两天而已!”
刘温力不慌不忙道:“容县城只有这么大,清军便是想倾力攻击,容县城也容不下那么多兵啊!对付清军的炮击,我们可以采取两种手段对付之:一是在各战略据点挖洞掘沟以躲敝;二是可以与清军在城中犬牙交错地展开巷战,始终保持与清军的亲密接触,敌中有我,我中有敌,清军的火炮自是不敢随意发射了!”
众人双眼发亮,大赞:“好主意!这既可扼制清军炮火的优势,又可以发挥我军的长处!近战、巷战是我军的拿手好戏。”
谢海天兴奋,认为在不能突围的情况下,此举不失为一套可行的方案。“好!我们便依刘参谋之意,把容县城划分成四个作战区域,以各团为负责单位。”
刘温力倒不像在座各位那样乐观,他又无不忧虑道:“这样只能拖延清军几日的时间,如我援军不到,我们还是完蛋。清军只需围而不攻,切我水源,断我粮,不出五日便可困死我们!”
众人又阴沉脸下来,谢海天“噌”地站起,鼓舞士气道:“有五日,便足矣!我师坚守五天,也算尽职尽责,对得起人民军,对得起人民根据地了,五天时间也够南方集团军方面作出应敌之策了。何况,我第18师岂能弃下我第17师几千官兵而不顾呢?他们不是正日夜兼程南下吗?我相信在五日之内,他们一定会出现在容县城下。”
政委李文盛又是一番慷慨激昂地说辞,大家热血沸腾,生死度外,决心与清军决战到底。
谢海天扫视众人,抓紧时间道:“命令:第0团负责南门战域区,第50团负责东门战域区,第49团负责北门战域区,梧州预备役团负责西门战域区,师直属部队居中支援;各战域区又划分成无数小区域,组织无数小战斗单位,把清军放进来,再打巷战;大家深挖洞宽掘坑,每屋必争,寸土必夺,与敌展开全面巷战!”
清军见让开道后,人民军依然毫无动静,知他们的“先强攻令其胆怯,而后示弱让其突围”之计不成,便又恢复了猛烈地进攻,火炮轰击后,一万清军分成四个方向突入城中,一步一步推进。人民军灵活利用地形,诱敌深入,然后再从两侧突然冒出,或是出现在楼椽瓦顶,或是翻墙钻洞,穿街过巷,无处不在地打击清军。清军东南西北,摸不清方向、无从适应,损失惨重,激战一下午,伤亡四千余人后,便又退了回去。
晚上,人民军利用近身武器优势,实施夜战,多路出击,又歼灭不少清军。但人民军的粮食弹药告罄,他们不得不开始收集清军丢下的刀箭、火铳、前膛线枪、食物、水袋等等,就连清军士兵尸体上的一点小零食也不放过。
第二天,清军改变战术,不再轻意深入街巷中,他们推来火炮,一步一步地,一屋一屋地,一巷一巷地,一街一街地推进,不把房屋炸倒摧平,他们绝不往前挪进一步。如此蚕食,人民军四大战域区渐渐缩小。
人民军第17师根据清军战术的变化,也及时改变战术,他们时不时地集中优势兵力,猛然反扑清军的火炮方阵,缴获摧毁不少清军的火炮后,血战一天,清军又败退了回去。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