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8章 百万囚徒、流放以充辽北-《仙宋》


    第(2/3)页

    目标是辽东,他很清楚。但刚刚占领下的城池,十城空去九座半,这让张宪只能找来军情司负责人、直接开启鹰扬卫的通道,一封急请发到了泗水河边……

    “三日连克十九城,张宪这一下算是彻底给他老子争了光。”听完鹰扬使的请奏捷报。刘行微笑着先是点了点头、赞赏了一番。

    旋即皱眉微微思索后,刘行正色对那鹰扬使说道:“告诉张宪,让他原地休整五天。五天内,我会从宁绥冀三地勾调出一批军民迁往他那里。现在他的大军已经杀到了辽东附近。我便授他一个暂领辽北巡抚之职,方便他日后更好地原地处置辽北与辽东军政诸事。”

    那鹰扬使接令,确定了刘行没有跟进的命令才转身快速离去。

    待那鹰扬使离去后,刘行将目光投向了雷震。目光一对,不用刘行开口去说。雷震马上拿出笔在用舌头舔了舔。

    “命河北、绥远、宁夏三地,火速将那三处百万教化营调往辽北各处。教化营中已教化好的,到达那里后全部还以自由身。但是那些人将由张宪去决定,那些重获自由的新生者在一定年限内部得离开迁入地,属半流放式在当地管制。”

    话语微微一停,再做思索,刘行接着道:“命河北、山西两省,将所有轻罪收监之人,同时全部集结起来、待张宪全面攻取辽东后,将那些囚徒全部送往辽东各处去流放。那些囚徒。在其刑期之内,胆敢私自逃离流放地者,刑期翻倍、加重处罚。”

    流放是将罪犯放逐到边远地区进行惩罚的一种刑罚。它的主要功能是通过将已定刑的人押解到荒僻或远离乡土的地方,以对案犯进行惩治,并以此维护社会和统治秩序。

    作为一种刑罚,流放是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流放刑罚在我国起源很早,并且沿用历史悠久,从远古流放之刑出现。

    不过在大宋朝,这种体系还是第一次被刘行公然、正式地使用出了这样称谓来。因为从前的大宋王朝统治者很是善于揣摩人心,怕引起百姓的反抗。将这名词改成了“刺配千里”。

    流放之刑的起源虽然很早,然而远古以来多是零星出现,到秦汉时代才逐渐形成体制,直到南北朝后期流刑开始进入五刑体制。占据其中降死一等重刑的地位。

    隋唐之际,以徒流刑为中心的笞、杖、徒、流、死五刑制正式确立。自此,流放之刑以崭新的姿态出现在中国刑罚史上,并一直影响到清末。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