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 上元节-《北宋钜子》


    第(3/3)页

    众皆诧然,不知苏轼何以忽的悲怆,然简川却知,此为感同身受,怀才不遇之困顿已经困扰了这位千古文豪近二十载。

    故叹息问曰:“敢问先生,志在何处?”

    身为晚辈,此一问,自是失礼,好在苏轼不在意,只是叹曰:“愿我大宋百姓,衣食无忧耳。”

    闻言,简川沉吟,终是下定决心,说:“早闻先生精于水利,不知可愿屈尊治水,福泽万民更及后世。”

    “哦。”苏轼虽醉,然双目却亮了起来,说:“此乃生平夙愿也。”

    简川:“不瞒先生,我欲上书以京杭大运河为基础,重整天下水利,不知先生以为如何?”

    “哦,这件事啊,此事我早在几年前便上书了,然却一直没有得到回应,国库空虚,内忧外患,做不成的。”苏轼唏嘘。

    简川却笑道:“呵呵,今非昔比,此一时,彼一时嘛。学生只问先生,愿不愿意出一份力?”

    苏轼慷慨而道:“若能成事,粉身碎骨,在所不辞也。”

    “如此甚好,那么,待学生写好奏表,先生与学生一同上书可好?”

    “好,就这么说定了。”

    “幸甚。”

    因缘际会,得遇简川,或许是苏轼这辈子最大的幸运,要知道,苏轼这一生实在太坎坷了,且只会越来越坎坷,归结原因,简川认为祸出他的秉性忠厚,在简川看来,苏轼是不适合混迹官场的,所以,虽是临时起意,可若能借此机会让苏轼在朝中边缘化,一辈子专心治水,未尝不是一件美事,或许后世还能多不少传世佳作呢。

    如是,皆大欢喜,唯有李格非眼角跳动,借着酒兴小声跟身边的邱兰息嘀咕:“这小子,真当自己是三头六臂了,眼下这屯田的事情还没起头呢,他又要上表治水了,真是气人。”

    偏不巧,这话被简川和苏轼都听到了,于是,简川面色谄谄,苏轼却饶有兴趣的问起了缘由。

    而至李格非说完,苏轼瞬间醒了酒,诧然问:“真的?”

    李格非没好气的说:“是不是真的我不知道,我只知道,要是再拖一拖,今年的春耕怕是都要错过了。”

    闻言,简川更是不好意思,苏轼亦责备道:“事有轻重缓急嘛,上表的事你别管了,我来写奏表,你专门去屯田。”

    “那感情好。”简川大喜,继而又给自己找台阶道:“而且,这两件事乃是相辅相成嘛,没有完善的水利条件,再成熟的技术也没用嘛,你们说是不是。”

    “哼,左右都是你有理。”在场的,也只有苏茶儿敢这么嘲讽简川了。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