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老者说完便自去了。 …… 此后数百年,楚国存于刀兵之侧,兴衰起落。而周王室所统之中原,更是战火不熄。田氏代齐,三家分晋,五玉尽没其传。 沿河之国征伐不断,代而愈烈,尤其汾渭一带,地力耗费,草木日消,山川枯萎。西极之广漠寒风携尘裹砂,长肆其土,终至河水浑浊。 秦地少得春风之眷,其民尤艰于斯。秦王为强国制敌,渐至重用法家术士,能善之臣多获迁蜀地。 许多年之后,诸国尽败,秦成一统,混战终得止歇。然而秦王大兴土木,又至人怨汹沸,战端再起。可叹秦地之民,本础朴安,热衷王事,乏衣且甲,却不能久得周王之文德善治,终被带往凶途。 巫人之后人不忍见九鼎之约毁荡如斯,乃与守頨之人商议,遂同驾乌骓,鱼米伏波,负頨漂江,得遇两人,一名项羽,一名范增。 守頨之人告诉项羽:此戟本是楚国护国神兵,但凶暴之物,戾气迷魂,只识良将不识君。可屑,金人十二,岂足止戈。更可叹世上止而又战,不知还要多少年才得平息。唯盼善用之,莫误人自误。 项羽持此戟,征战四方,所向披靡。后,项羽军至阿房,闻道是,几罄秦蜀之材木,方得成斯,怒不可遏,命举火焚之。然阿房甚大,又多木料,兵士恐举火入之而不得脱,只敢绕行射火,如此不知何时方能烧尽。项羽见此状怒而呼喝,竟触动頨中机窍,引得天雷画地,终将阿房烧为灰烬。然无人知晓頨能引雷,众军士皆骇默,以为项王有神能。 后项羽被韩信围于垓下。张良以四面楚歌劝霸王。项羽于大江边执頨看天,想起“只识良将不识君”之语,思及所历战事,得遇肝胆之士,共倾豪气盖云霄,却又杀伤生灵无数,罪量难度,觉得是时候交还拔山之力了。项羽让乌骓带着頨渡过大江,然后返身冲杀一番,自刎阵中。项羽杀三王,璧血拭江山,百国尽灭,王脉皆戚戚而隐。汉高祖承制藏弓,乃传文景之治,世人终得享数百年升平。此正应了,荆生美玉楚不雕,天择行者贤德昭。 那乌骓渡江之后,径驰至云泽,置项王诏书于崖石上,乃负頨没波而去。 楚地有诗记之,道: 十国英豪伏夜唱,楚歌四壮谢霸王。 我王执頨朝苍穹,诏与丹水止戈望。 我王看頨拒东航,且将级玺赠刘邦。 我王置頨诉虞姬,世世生生同照江。 我王折頨付乌骓,莫教神武再起殇。 汉歌轻唱,永失我王。 饕餮带着乌骓回到巫山之心。巫人之后人以烈火熔頨,收金汁秘藏之,这才将天刃取出,又请磐龙将其带往默渊。默渊中有一处峡谷,名叫首闾,日夜不息地吞没着涌动的炽融混沌。在鲲的护送下,磐龙与心镜一道,见证那天刃随炽融混沌一起被首闾吞没。 天刃没去后不久,巫山便起地动山摇。那天弦随鸿岩一道沉入默渊。四面山体聚拢,山石汇集,默渊终至于再与江水封隔。自此,磐龟也杳无踪迹。传言,偶尔还有冠蛇、赤豹和皓鹿的子嗣出没之迹。但离开了巫人的训育,西陵山中的珍禽异兽也渐与他处无异。 …… 又过了许多年,有一人四处访寻故事,书录本纪,尝自叹道:“九鼎轻重,唯天知地知,非折勾之喙所能衡也。” …… 而第三块魔质则静静地蛰伏在昆初的某个隐秘角落,等待着命运之潮的涨落。 第(3/3)页